close
剛看完The Da Vinci Code回來感覺還不錯看說,不過畢竟這部電影是由小說改編的,所以就難免會去跟小說本身做比較,一方面是劇情的問題想看說有沒有忠於原作,一方面就是實際影像跟想像中影像的感覺差異。
 
小說作品要改成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長度,要一個觀賞者在電影院看多久才不會感到煩躁,這點就關係到電影本身劇情的取決與否,什麼是重要的該留下,什麼是無傷大雅可以去除的劇情,這就是電影編劇厲害的地方了到底要怎麼取決?嗯!真的很難捏。
 
『The Da Vinci Code』電影跟小說比起來算是動到不少地方,所改變的地方就會讓人去對小說跟電影作出誰好誰差的判斷,那這次有改變的地方在那裡呢?就讓我慢慢的道來嚕。
第一:藏密筒。
電影中打開藏密筒只經過一次但是小說中的藏密筒打開是經過兩次,這個問題看似無傷大雅不過問題其實不小。在這本著作中其實相當重視男跟女的關係,在小說中藏密筒是一大一小,大的本體為白色的所代表的是女性,小的本體是黑色的所代表的是男性,這也跟小說中的劇情相呼應代表女尊男卑跟女性孕育的能力,電影中把這段作修改以我個人看來感覺算是扣分的地方。
第二:主業會。
在小說中主業會是受到其本身教義的問題,受到教廷梵蒂岡處分也因為這樣使得老師有機會介入控制,感覺上主業會是被利用的所以主業會的反派特色並不是十分強烈。而在電影中原本小說中教廷梵蒂岡被另外一個組織影子會所代替,而主業會是接受影子會的機密任務去爭奪聖杯,這樣主業會的反派角色就變的比較突出,但卻反而跟老師的交集變的沒有那麼密切感覺上只是互相利用而已。這點設計也連帶的使艾林葛若薩電影跟小說的形象相差很多。
第三:伯居法舍。
伯居法舍本身雖然是法國刑事警察總局總部隊長,但是在小說中跟電影中有帶著混淆視聽的責任。如何讓他從帶點邪的角色變回成正派,電影上所琢磨的細節就比小說好的多,小說裡法舍立場的轉變是有點唐突就會讓人感到有點錯愕,而電影中立場的改變就很棒也歸於艾林葛若薩在電影中設定上的不同。
第四:蘇菲納佛。
電影跟小說裡蘇菲納佛都是最後耶穌的血緣,但小說中和賈克是有血緣關係的而也最後出現的不單有祖母還有哥哥,但在電影中最後只有祖母是具有血緣關係的,不過這個設定就比較沒差。但是電影中對於女主角有很多小地方描述的不錯,如在公園中跟毒犯的互動、飛機上跑去打西拉的劇情、貨車中治好蘭登的幽閉恐懼症、跟後面用腳去點水的地方。電影上忽略掉原本小說中聰明伶俐解謎的特色,而改去多琢磨這些地方,也因為電影中大部分都是由蘭登在解開迷題,所以多了這些地方也讓女主角不會相形失色。而這個設定也呼應到故事的主體,耶穌是先知的凡人亦或是全能的聖人。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中很自然的就覺得小說比較好,但我個人看來倒是不分軒輊。總長142分鐘的電影可以說是沒有冷場,如果沒有看過小說直接去看電影的人,感覺上一定會比較好一點,所以建議先看過電影在看小說吧。
 
推薦:西拉這個腳色演的很讚,超有張力的說。
            電影中穿插的歷史所表現的手法非常的棒,不會讓人覺得沉悶反而很有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 雲龍 的頭像
    李 雲龍

    李 雲龍的部落格

    李 雲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